談生物時鐘的一本書《現在幾點鐘》

 


這本書是瑞塔塔在民雄的一家二手書店發現的,當時翻了幾頁就不願意放回去了。「現在幾點鐘」光看中文書名,根本無法意會是怎樣的一本書,英文書名「Rhythms of Life」則比較好理解─ ─生命的節奏。我對這方面的事情一直很感興趣,但對於不是學科學的人來說,這本書的確不容易明白,因此我花了很多時間讀它,過程中也得到了預期的興奮感。(其實讀完好一陣子了,一直沒機會分享,趁著瑞塔塔休長假,就花了一天重新溫習並寫了這篇。)


這本書的作者和瑞塔塔想知道的事情是一樣的─ ─時間療法,「如果我們能更了解疾病24小時的發展情形,也就更了解給藥時機的重要性,那麼我們就可以改善許多疾病的治療方式。」


作者認為不一定要是個學「生物學」的人才能讀這本書,但也承認沒有受過生物學訓練卻能讀懂的人是不存在的,特別是必要提到的專業術語,因此瑞塔塔在閱讀的過程中,樂於聽從作者的建議「看不懂的跳過」,他們承諾不會有不可彌補的遺憾,Russell G. Foster和Leon Kreitzman真的是太貼心了。


是的,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,Russell G. Foster和Leon Kreitzman,一位是分子生物與神經科學教授,一位是市場行銷專家,特妙的組合,不是嗎?雖然兩位作者的背景差異極大,但對於這本書,他們有個共同的出發點,我覺得這個想法相當值得關注。Dr. Lewis Wolpert的一段話簡單扼要帶出這個想法:生物時鐘有著深遠的醫療意義。因為如果我們的生理狀況有日夜差異,就用不著訝異為什麼同樣的藥物會隨打針或服藥時間的不同,而有不同的作用。雖然這種醫療方法正逐漸成型,但努力還是不夠。只要找到最佳給藥時機而稍微增加癌症的治癒機率,就可以多拯救好幾千條的人命。我們甚至可以不必發展新藥,只要更有效的利用原有的藥物就好。同理可以應用到心臟疾病、糖尿病與其他的疾病。


如果有可能,我想一切是有可能的,只是我們還不知道,但沒關係,我知道時間會帶來答案。「等待」是糖尿病帶給我的另一項能力。如果你也是糖友,就能明白我的意思,從第一口吃下肚,開始等待2個小時以後的餐後血糖,接著等待下一餐前的血糖是否回到正常值。低血糖時趕緊吃掉15克葡萄糖,等待15分鐘後量血糖是否升到正常值,沒有就再吃再等。「等待」是無作為嗎?不,我們照常工作,一樣忙碌,依然拉撒睡。「等待」的只是時間,時間會過來,時間會過去,而擁有糖尿病,將會更能感受到時間的變化。這本書的作者說,我們的身體有一個時鐘,真的是。


多數人可能會以為「時鐘是用來計時的」,但如果有人跟你說這樣的意義並不大,一時間任誰也無法接受吧!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,「時鐘是一種有著規律運動週期的裝置」,也就是說「規律的運動週期就隱含了時間的概念」,譬如呼吸、心跳,特別是體內環境的恆定,那是生物能夠自由生存的條件,我們可以生存在沙漠、冰原,各種極端的環境,都是由這樣的恆定支持著。雖然生物時鐘沒有摩擦力的干擾,卻會受到溫度代償的影響,只不過衝擊的時間並不長,只有幾個小時就會逐漸穩定。


講時鐘,便不能不提到「恆定」的概念,但這裡提到的意義打破了我過去所認知。身為糖友,瑞塔塔特別明白腎上腺素和胰島素的作用是相反的,一個會讓葡萄糖釋放到血液,一個是將葡萄糖貯存起來,這種拮抗的動態互動產生恆定,就像天鵝划水,表面尊貴平靜,底下喧鬧不已。


生物時鐘容易理解,卻不簡單。「我們常會看到我們想要看的,我們為觀察強加秩序,讓數據剛好吻合理論觀點。我們在尋找時鐘基因時,我們就看到了時鐘基因:因此我們讓生物處在恆暗環境當中,牠們的節律就「自走」了,但是在自然界,生物不可能處在恆暗當中。」這概念和住院算C/I一樣,這種方法保守而保險,但出院之後呢?根本不可能保持醫院提供的條件。我覺得就保持日常,那麼算C/I,但要精準,就是要用秤、要清楚血糖值,一天至少量個七次,不出一個月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C/I了。


在182頁,時鐘被打破了,中文書名訂為「現在幾點鐘」是為了吸引讀者目光,但這座時鐘卻在這裡被打破了,瑞塔塔當時讀到這裡,忍不住笑了,很難解釋給沒有看到這本書的你們知道,這一段完全是自娛的文字,果然是有趣的書啊!


何時該吃藥?「即使是同一個患者、同一個醫師、同一種疾病,但不同的時間,就是有不同的情形。」所以,在能夠發揮最大療效的時候投藥,很合理吧!目前是否這樣做呢?大家可以試著想一想。這種書主要是針對癌症來說明,有句話很有意思「腫瘤學的根本挑戰,是要殺死腫瘤而又不會殺死病人」,針對這個道理,他們提出了一個可能性「如果小心選定給藥時間,就可以將療效增到最大,並將毒性降到最低」。除了癌症,「時間療法」適用於許多疾病,但最大的困難點,不是理論本身,而是執行上需要很多人力和金錢,以現況來說,只能期待。


既然談生物時鐘,他們當然不會錯過生命的繁殖、遷徙和褪黑激素,但太瑣碎了,我要跳過,直接進入最後一個重點「睡眠」。


「動物實驗當中,睡眠遭到剝奪的大鼠會在14~40天之內死亡」,由於不可能做人體實驗,因此只能從現有的數據去統計、歸納,「每晚睡眠不足4小時的人和較高死亡率有相關性。而且,睡眠不足的效應是會累積的,除了比較想打瞌睡以外,身體功能也會較遲緩、不可靠,心情也會變得負面。平日睡得少,想利用休假補眠是行不通的,欠了幾天,就得補幾天以外,如果和約日醒睡節律衝突,不管多累,還可能睡不著。」


「輪班人員就面臨著兩難,即使他們想要而且也有足夠的時間睡覺,卻不見得想睡就能睡著。即使大夜班人員睡得很好,他們在早上2:00~8:00的警醒程度,也不會好過連續2天只睡4小時的日班人員,且輪班人員在早上6:00發生意外的相對風險,要比晚上10:00高出20倍。」


對於無法拒絕輪班的人來說,清楚「風險」在哪裡是必須的。


好了,這本書就分享到這裡了。很抱歉,文章有點長,恭喜你看完了。


這本書用170元買到,真的是賺到。




我們是瑞塔塔無限熊

留言